湾区采访团 探秘鄂尔多斯绿色转型“南北和鸣”******
图:联合采访团参观内蒙古百川光热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王月摄
【大公报讯】记者乔辉、王月鄂尔多斯报道:8月1日,“同心筑梦 共谋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内蒙古行联合采访团走进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氢能产业园。来自岭南的技术火种,与内蒙古广袤草原上的风、光资源深度融合,谱写出新能源领域的“南北和鸣”。内蒙古正以氢能为纽带,与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产业协同,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据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文智介绍,2024年,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新增装机、发电量、绿氢产能、新型储能装机、绿电交易规模等6项指标跃居全国第一。内蒙古正将传统工业场景转化为氢能应用“试验田”──全区每年煤製氢超过700万吨,重型柴油机车、矿用卡车等超100万辆,为绿氢替代提供了广阔空间。
据鄂尔多斯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震介绍:全球功率最大的石墨板燃料电池电堆──鸿芯GⅢ是由广东国鸿氢能自主研发的核心部件,功率密度较初代提升164%,寿命延长至3万小时以上,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作为大湾区氢能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国鸿氢能2019年与佛山市飞驰汽车合作在鄂尔多斯落地氢能商用车动力系统集成项目,依托内蒙古低廉的绿电成本,打造“绿电製氢─氢能重卡”闭环。这种“广东技术+内蒙古资源”的模式,形成了可覆製的跨区域协同范式。
在包头市达茂旗,华电新能源製氢工程示范项目的电解槽正在满负荷运转。这里每生产1公斤绿氢仅耗电60度,成本约15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核心秘诀在于采用了国鸿氢能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的插片式带压电解槽。大湾区企业的技术输出正在重塑内蒙古氢能产业链。国富氢能与香港中华煤气合作,计划通过内蒙古绿氢基地向香港供应国际认证的绿氢,探索“製储运加用”全链条跨境应用。
打响品牌/林下养殖+直播 销路旺助增收******
图:“2025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江西行”采访团走进泰和县。
据文献记载,泰和乌鸡林下生态养殖系统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泰和乌鸡品种形成之后,民间农户于庭院、农田和果园中养殖泰和乌鸡,逐渐建立起“炊烟渺渺、鸡犬相闻”的林下生态养殖系统。2020年1月,“江西泰和乌鸡林下养殖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武山脚下的汪陂村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泰和乌鸡博物馆。这里毛竹葱鬱、樟松成林,房前屋后、林间草地随处可见纯白乌鸡。汪陂村养殖户朱玉华介绍,树木能为泰和乌鸡提供遮荫、栖息的场所,泰和乌鸡能在林间捕食蚯蚓、青蛙、蚂蚱等,所产生的粪便又能快速补充土壤养分。
朱玉华还介绍道:“现在很多90后、00后直播销售泰和乌鸡,他们用年轻化思维为乌鸡产业赋能。在我们的直播间,回头客占比约50%。”据统计,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模式,按照“五统一”模式(种苗供应、饲养标准、品牌标识、供货渠道、质量定价),泰和乌鸡林下生态养殖系统的“林禽复合养殖模式”饲养户达5000户,示范基地2个,覆盖全县22个乡镇(场),户均增收2000多元,其中80%为脱贫户。